您当前的位置: | 首页 |
|
8月8日,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会召开,宁波市被授予2022年度“五水共治”工作优秀市县“大禹鼎”银鼎,这也是我市市级层面第六次获得“大禹鼎”。
北仑区、奉化区获得“大禹鼎”金鼎,宁海县获得“大禹鼎”银鼎,慈溪市获得“大禹鼎”铜鼎。
2022年,宁波市以“甬有碧水”攻坚行动为引领,坚持问题导向,聚焦“找短板、寻盲区、查漏洞、挖死角”,深入谋划开展生态引调水、截污纳管、清洁排放、监测考核、数智治水、保护修复、综合执法、水务改革等八大专项行动,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,用数据交出一份亮眼“答卷”。
2022年度全市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93.6%,同比上升5.4%,功能达标率100%,同比上升2.2%,近岸海域优良率(Ⅰ类、Ⅱ类水质)同比提高16.8个百分点,均为历史最优水平。
宁波能六夺大禹鼎 到底做了哪些工作? 一起来看看吧!
1.构建管水体系
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部署“甬有碧水”专项行动,快速构建形成“1+8”治水政策体系,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。 市领导赴一线调研,先后组织召开联席会议、现场推进会等全市性会议,高位部署推动全市治水工作。 2.健全治水机制 由“甬有碧水”攻坚行动牵头单位分管领导担任治水办兼职副主任,建立健全联席会议、协调联络、工作推进、研判提醒等四大机制,形成“行动共同体”,强化工作执行力。 3.压实工作责任 首次部署开展为期2月的涉水生态问题专项巡察工作,着重针对9个涉水重点单位和6个区职能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,发现涉水问题、线索的整改落实情况由市纪委监委实施全周期管理。
1.“找寻查挖”精准发力
全市累计查找各类涉水问题6226个,并动态整改清零。与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共建“宁波遥感应用基地”,率先开展黑臭水体全域筛查整治,确保城市黑臭水体连续4年保持清零水平。 2.涉水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持续加强 完成创建省级“污水零直排区”镇(街道)14个、生活小区80个、工业园区(工业集聚区)2个。 完成5家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和7家清洁排放改造工程,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8.9万吨/日,新(改)建城镇污水管网214.6公里、镇级污水管网128公里,累计完成管网检测2098公里,管道修复365.6公里,管道清淤6942公里。 推进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,再生水设计日生产能力达71.79万吨。 3.陆海统筹推进海域综合治理 先后印发实施《宁波市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》《宁波市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(2022—2025年)》。 持续开展入海河流氮磷浓度控制和近岸海域治理,建成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11条,加快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,规模以上水产养殖主体养殖尾水零直排率达100%。
1.资金奖惩先行先试
在全省率先实施水质和排水管理的绩效考评和资金奖惩机制,设立每年超18亿元的治水奖惩资金,实施断面水质和流域水质双约束指标,倒逼全市治水工作“争先进位”。 2.数智治水纵深推进 系统推进“一屏知甬水”应用场景建设,智能精准治水平台成功入选全省生态环境系统重点应用“一本账S0”,被列为全省“五水智治”市域试点,并涌现了如北仑区入河排口全过程监管场景、江北AI遥感应用等一批有全省影响力的优秀场景。 3.治水品牌做精做优 开展各类治水主题活动600余场,创建省级“五水共治”实践窗口2个,打造水环境助力共同富裕成果案例5个,象山“海上两山”最美风景道获评省级“水之旅”精品线,成功举办全省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现场推进会。